媒体报道
 
■ 新华新闻网
 
 
首届国际公共艺术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
 

 活动宣传海报  图片来源: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提供

 
论坛背景解析
     2011年,《公共艺术》(中国)和《公共艺术评论》(美国)两家国际期刊共同创立了“国际公共艺术奖”,以“地方塑造”为主题,选择来自全球的艺术家在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 期间的作品。世界范围的公共艺术研究人员共提名141件作品,分永久性和暂时性两大类。充分体现以艺术家为核心、突出“地方塑造”为特点的公共艺术项目,体现出优秀的专业水准、创新的设计理念和高超的建造技巧。
       提名作品包括壁画、雕塑、社区改造、空间转换、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关注和诠释城市生活和地域文化,关注环境空间,也关注人文、历史脉络和公众日常生活,体现出公共艺术 对于社区再造及重塑市民文化生态的意义,艺术家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表达出对城市发展的特定思考;公共艺术语境下的壁画和雕塑既不再是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环境壁画”或“城市雕塑”, 也不是以表现艺术家个体语言和艺术风格为主的载体,而是具有明确社会价值和文化理想的艺术形态;从不同层面阐释了当代文化的深刻命题,体现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文脉关系。
       本次评选由国际当代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委会,对提名作品进行深度研究和评论。2013年4月12日至15日,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暨公共艺术论坛将在上海大学举行。届时将揭晓6个大 奖的获奖者名单,并颁发荣誉奖项。公共艺术论坛除了对获奖案例进行研究和评论外,还将对“上海地铁公共艺术”、“上海世博 园区改造”和“浙江玉环县美丽乡村建设”等三个实际项目进行论证,提出建设性方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袁雯:公共艺术的活力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契合
 

2013年4月12日至15日将在上海大学举行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公共艺术》杂志主编汪大伟担任论坛组委会主席。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将为我们带来最新的国际信息,并为国际公共艺术提示多元的发展方向。图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袁雯发言。新华网 杨刚 摄
   
    2013年4月12日9:00,“国际公共艺术颁奖仪式暨公共艺术论坛”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新华网进行现场直播。[直播首页]
      [袁雯]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今天我们大家齐聚在这里,一起来参与国际公共艺术论坛,共同见证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大奖的颁发。作为一员,能够跟大家一起,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同时,我也在这里表达我的祝贺,祝贺我们的论坛成功举办,也对获奖作品和创作者表示祝贺。欢迎四海宾朋来到上海,来到上海大学。
     上海是一个独具魅力的国际化城市,它的独特魅力来自于东西文化的融合,以及因为东西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的多元和开放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我们说的上海“海派文化”的精髓。和西安、北京这些城市相比,上海是个年轻的城市,但是从中国现代化进程来看,上海的变迁却是最典型的代表。上海始终洋溢着发展的活力。
     同样,多元和开放又是公共艺术的呈现方式和评价方式,我在这里刚刚拍照合影的时候碰到杰克,我说我今天非常高兴,我想引用他的一句话,这是我昨天看记者采访他时说到的一句话,他说公共艺术就像一种水果,我们没法说一种水果比另外一种水果好,不能说到底哪种水果好。所以公共艺术也是一样,它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多元和开放,也正是因为多元和开放,我们能够吸引这么多的艺术家、社会学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来参与到这个领域来。所以我觉得上海成为公共艺术的论坛所在地,是上海这个城市文化的使然,因为公共艺术在上海会得到文化上的支撑。
     公共艺术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待公共空间的价值取向,并且影射出这个城市的历史、品位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公共艺术通过挖掘当地的人文内涵和历史积淀,用公共艺术的方式展示地域文化魅力,激活当地人民改变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主动性。只有源于地方创造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改变地域环境面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公共艺术的活力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契合。希望借助今天这样一个平台,给上海的文化、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衷心祝愿首届国际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圆满成功,也衷心祝愿我们的评奖和我们的论坛办得越来越好。谢谢各位嘉宾。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汪大伟(中国) 杰克·贝克尔(美国)

副主席:
路易斯·比格斯(英国)
约翰·麦科马克(新西兰)
卢辅圣(中国)

秘书长:
金江波

副秘书长:
潘 力 凌 敏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珏、王洪义、刘景明、
阮 俊、 李 薇、岑沫石、
宋国栓、张羽洁、周 娴、
陈 阳、陈文佳、季纯潇、
郑 虓、 姚 舰、钟国祥、
胡建君、 常 皓、章莉莉、
婧淑婷、董顺祺、
傅梦婷、蔡建军

   
   
 
       
 
Copyright © 2012-2013 | 上海公共艺术创意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86-21-66133330(董顺祺)
传真:86-21-66133764
地址:中国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E-mail:
pan715@yahoo.cn(潘力)
lingmin2006@gmail.com(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