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委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接受采访 |
|
公共艺术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
2013年2月24日,《公共艺术》杂志在上海大学乐乎楼对本届公共艺术奖组委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就公共艺术问题进行了专访。 比格斯先生是知名策展人,曾长期担任利物浦双年展的首席行政长官。他始终致力于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关注如何使美术从博物馆和造型艺术中解放出来,走进城市生活和公共空间。他在采访中表示:“我感兴趣的正是艺术与发展。我一直关注艺术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和艺术基础发展。我希望我也能为中国的艺术基础发展做点贡献。”
当被问及对本届评奖与论坛的“国际性”定位的理解时,比格斯先生说:“我喜欢了解不同背景下公共艺术的状况。国际评奖和论坛是个挑战,因为有许多迷人的文化差异。……如何定义公共艺术以及如何看待公共艺术非常重要,因为公共艺术必须同公共空间相连。这种文化差异深深吸引我。……我坚持利物浦双年展邀请许多国际艺术家参与,因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理解。”
此外,比格斯先生还提出了对公共艺术协会(IPA)的期待:“许多国家都有公共艺术协会,但相互没有联络,IPA可以尝试鼓励他们相互联络。”但是他也明确表示,不认为IPA会做一些咨询的事情,因为公共艺术咨询应该是在当地。协会是相互交流教育、信息研究的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 |
|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接受采访 |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
2013年3月24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接受《公共艺术》杂志的采访,讲述了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暨公共艺术论坛创立的原因。 在采访中,汪院长首先谈到发起公共艺术奖的原因:“鉴于学科建设的需求、建立一个平等话语体系的需求以及中国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创立了‘国际公共艺术奖’这样一个平台。”汪院长表明,评奖只是一个由头,究其实质,是为了产生一个评奖的机制与全球化研究网络的建设。
面对记者为何要将颁奖仪式办成一个论坛形式的提问,汪院长毫不讳言:“首先,是因为资金,找国际公关公司定点推广等方式所需的大笔钱财是我们所担负不起的;第二,我坚守这个奖项的学术性。我们本身就是学校策划这次颁奖,那么宣传也要衬托这个身份。同时,我的目的是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于是,我提出以一个国际论坛的方式来替代这种普通的传播。其实,论坛的方式是一种在学术界的传播,这样既能起到宣传的作用,又有利于公共艺术研究本身的深入。”汪院长认为这个奖项最重要的特征是专业性。
此外,汪院长还介绍了国际公共艺术奖的发展方向,他说:“国际公共艺术奖,两年一届,长期举行。希望通过聚集全世界公共艺术最优秀的创作人才和策划人到举办地,为当地解决建设问题来增加国际公共艺术奖的权威性。这样,谁要解决问题就要把这奖的举办地申请过去,并由各地的大学和政府结合起来去举办。” |
|
|
美国《公共艺术评论》杂志主编杰克•贝克尔接受采访 |
|
美国《公共艺术评论》主编杰克•贝克尔(右)
在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暨公共艺术论坛举办前夕,美国《公共艺术评论》的创始人杰克•贝克先生接受书面专访,就公共艺术奖的评审状况以及中国公共艺术现状与筹备组进行了对话。
在采访中,贝克先生表示,为保证一定程度的公平,评委经由推荐产生,以来自世界各地并且熟知当地公共艺术为原则。贝克先生在评论评选结果时也提到:“判断一个公共艺术作品优于其他作品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收集了一些作品后,又将所有评委召集在一起,让他们来评判高低。我相信,评委们都做得非常好,尽心地讨论每一件作品,由他们选出的作品,值得国际上的认可。”
谈及当代中国的公共艺术时贝克先生指出,中国的公共艺术是将艺术融合于空间,并且和城市建设等有着莫大的关联。就此,他诚恳地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派遣有才华的艺术家游学海外、与欧美进行交流合作、从小即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支持更多对话和交流、给予公共艺术家充分的时间。有理由相信,这些建议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将有所助益。 |
|
|
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副院长何洁接受采访 |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副院长何洁
在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暨公共艺术论坛举行前夕,《公共艺术》杂志对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副院长、2012年城市公共艺术论坛的主持策划人何洁教授进行了书面采访。在采访中,何洁教授对本次国际公共艺术奖和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教育、推广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何洁教授对本次论坛组织方式和举办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国际公共艺术奖的基础上展开研讨,使论坛更具有可视性和针对性……可以看作是公共艺术在国内发展到一个阶段以后的一段集中反思和梳理,其成果必然对推动我国公共艺术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何洁教授指出,本次入围的26个公共艺术项目具有清晰的公共性,并且来源地广泛,冲击了传统艺术形态中存在的“视觉霸权”和“技术霸权”。对于在转型时期的我国,这有利于促使艺术受众从小众向大众转化,推动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
何洁教授在论及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问题时提出:“我国在现有条件下发展公共艺术,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同时,我们的公共艺术家需要一种更加开放的工作状态。另外,也要加强对涉及公共空间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这是以往的艺术工作者比较欠缺的。在我国,公共艺术家还肩负着对公共艺术认知的普及、宣传的责任,从而唤起全社会对公共艺术的关注,只有在相关各界的参与支持下,我国公共艺术才能健康、良性地进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