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坛发言 |
|
|
|
■ 4月13日 |
|
轨道交通的公共艺术 |
(下午13:00) |
|
《从“生活美学”定位公共艺术》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悦笛副研究员发言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悦笛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从“生活美学”定位公共艺术》的发言,从接受者的角度对“轨道交通的公共艺术”进行剖析。
刘悦笛先生认为,其实公共艺术的问题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公共艺术的本质和公众性是相关的,公共艺术可以回到生活美学加以看待。一方面公共艺术是按照现代艺术原则与美学理论构建而来的矛盾修饰法,并逐渐拓展到当代艺术的疆域之中,而今是否要走出这种现代主义模式,回到生活美学,来重新思考公共艺术的公共定位。另一方面,恰恰由于走出了圈子,出现公共空间的时候与公众趣味相联系,这是不是要回到中国美学重思公共艺术的公共定位?
刘悦笛先生借《永久的梦露》、《倾斜的弧线》、《越战纪念碑》等著名公共艺术作品来探讨“到底是公众趣味自我决定艺术,还是通过艺术来儒化公众?”、“公共艺术作品在广大社群那里被拒绝,从美学角度看,是否意味着这件作品的失败?”、“公共艺术的决定权在谁手中?”等问题。
此外,刘悦笛先生还提出,公共艺术强调参与者参与到公共艺术所营造的情境当中,这样可以把公共艺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前卫艺术,第二种是环境空间艺术,第三种就是民众生活艺术。
最后,刘悦笛先生谈到另一个重要的方向即生态美学,他以《无声的进化》为例来展示艺术如何融入自然,如何塑造环境,如何保持生态。刘悦笛先生说:“其实这个作品本身也是和生活有关的,我们要知道公共艺术怎么和生活相关?艺术家本人怎样生活?这也和艺术家本人经历有关,这个表述了艺术生活的理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汪大伟(中国) 杰克·贝克尔(美国)
副主席:
路易斯·比格斯(英国)
约翰·麦科马克(新西兰)
卢辅圣(中国)
秘书长:
金江波
副秘书长:
潘 力 凌 敏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珏、王洪义、刘景明、
阮 俊、 李 薇、岑沫石、
宋国栓、张羽洁、周 娴、
陈 阳、陈文佳、季纯潇、
郑 虓、 姚 舰、钟国祥、
胡建君、 常 皓、章莉莉、
婧淑婷、董顺祺、
傅梦婷、蔡建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