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坛发言 |
|
|
|
■ 4月12日 |
|
公共艺术与社会发展 |
(下午14:30) |
|
《日常生活与地方关怀》 |
|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翁剑青教授发言 |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翁剑青教授发表了题为《日常生活与地方关怀》的讲话,从理论角度阐述了他对公共艺术的看法。
在他看来,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中国,当代艺术与公众社会及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实践发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尽管其中可能包含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含义,但是它不应该或者说也不可能建立一种完全适合所有地域和所有地方社会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与生活之间最密切的关系,就恰在于实践性,包括公共艺术在内的当代艺术实践,需要对于现实问题和需求做出积极的介入
“对于21世纪的中国公共艺术而言,其社会和文化的使命,主要在于积极参与城镇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场所的建构与改造。创造性的介入和干预城镇社区的日常生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传承与变革。而不仅仅是政治文化和商业资本的一种传播工具,或仅仅是纯粹的视觉美学的一种张扬。
“所以我说,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表现方式,显然应该立足于其地域的文脉,地域的特性和地域性的价值的揭示与发挥。从而,使之成为振兴和再造地方社会的文化方式,和富有生机的艺术途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汪大伟(中国) 杰克·贝克尔(美国)
副主席:
路易斯·比格斯(英国)
约翰·麦科马克(新西兰)
卢辅圣(中国)
秘书长:
金江波
副秘书长:
潘 力 凌 敏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珏、王洪义、刘景明、
阮 俊、 李 薇、岑沫石、
宋国栓、张羽洁、周 娴、
陈 阳、陈文佳、季纯潇、
郑 虓、 姚 舰、钟国祥、
胡建君、 常 皓、章莉莉、
婧淑婷、董顺祺、
傅梦婷、蔡建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