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坛发言 |
|
|
■ 4月12日 |
案例报告 |
|
获奖案例——案例《21海滩单元》 |
|
|
|
《21海滩单元》 |
|
德国艺术理论家和策展人Natalia Schmidt作案例报告 |
2013年4月12日11:30,德国艺术理论家和策展人Natalia Schmidt发言,阐述格雷戈尔• 施耐德先生在城市再造方面的想法和理念。 Schmidt介绍了《21海滩单元》的大致情况。2007年,施耐德先生在邦迪海滩装置了21个网状笼子,在这些笼子里,除了蓝色气垫、海滩遮阳伞之外,还有令人不安的黑色塑料垃圾袋。参与者在貌似舒适的环境中,却感到被这个网状结构束缚住,由此产生某种被囚禁的心理暗示。此外,装置通过人为构筑空间与个人心理空间的冲突,使参观者游移于自由和被监控、隐私和曝光、内部和外部的错觉之间。
Schmidt补充说:“ 施耐德先生曾说,2005年12月11日的暴动影响到了这个作品,它们和海滩共同反映了澳大利亚的国家形象,反映了在恐怖主义大的背景之中,社会里的一些紧张局势。它体现了施耐德的一贯理念,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寓意。”
为了更详尽地介绍施耐德先生的作品风格,Schmidt还讲述了施耐德先生1988年的《卧室》、1993年的《咖啡屋》、1995年的《客房》、德国馆的房间重构、《黑盒子》项目、《白色酷刑》等空间改造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反映出施耐德先生擅长驾驭不同形态的空间表现力,并认识到建筑空间能够影响人的深层意识并产生异化感,有着透彻的政治见解。
据Schmidt介绍说,施耐德先生也曾表明:“我不是一个政治艺术家,我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我作为艺术家也关注世界,包括这个作品也关注澳大利亚的政治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汪大伟(中国) 杰克·贝克尔(美国)
副主席:
路易斯·比格斯(英国)
约翰·麦科马克(新西兰)
卢辅圣(中国)
秘书长:
金江波
副秘书长:
潘 力 凌 敏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珏、王洪义、刘景明、
阮 俊、 李 薇、岑沫石、
宋国栓、张羽洁、周 娴、
陈 阳、陈文佳、季纯潇、
郑 虓、 姚 舰、钟国祥、
胡建君、 常 皓、章莉莉、
婧淑婷、董顺祺、
傅梦婷、蔡建军 |
|
|
|
|
|